盘点中国的历史悠久的三大挂面村
在四川中江县,有一个挂面村,每当太阳高照时,家家户户的房前屋顶就会挂出如丝绸一般的面条,劳作的村民纷纷置身在轻盈如流水的线条间拉杆晒面,似舒缓优雅的舞蹈……
位于凯江河畔的觉慧村是中江县一个有着40多户人家的普通小村庄,家家户户均以制面为生。每年小雪节气过后,如丝一般的手工面便会出现在村民的房前屋顶,阳光照射下,犹如瀑布一般。手工制面早已成为觉慧村一张名片,人们亲切地称它为“挂面村”。
84岁的村民刘光初大爷说,中江挂面起源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气温和湿度的原因,每一年,留给中江挂面的制作时间,只有五个月,即上一年的10月到第二年的3月。“而每年正月里,才是做面的最好时节,无论温度或阳光都是最好的。”
18道工序 需要18个小时
“中江挂面要经过和面、划条、盘条、发酵、抻大条、抻小条、上竹、扑粉、晒面等18道传统手工工序的‘磨练’。”
中江挂面第五代传人钟全德介绍说,面条虽小,但是却要受温度、光线、水源的影响,前前后后有18道工序之多,因此中江挂面的制作工艺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手工制面是一门纯粹靠天吃饭的传统工艺,制面者首先要考虑的是气候因素,根据日照和空气湿度选择开工时间。通常在天晴的情况下,和面、划条要从下午四点开始进行,当天晚上做面师傅不能睡觉,每隔一两个小时就有一次高强度的劳动。
劳作的村民置身在轻盈如流水的线条间,似舒缓优雅的舞蹈
抻条和上竹环节,必须在次日的凌晨完成,而最后的晾晒则要放在中午太阳高照时。从第一道工序到最后出成品,要经历18个小时。
从高处俯瞰下去,整个村子犹如披上一层洁白轻柔的“纱衣”
4米长面,真的是挂出来的。 这样一根手工制作的面条,可以拉伸到4米长,不仅不会断裂,而且粗细均匀、细如发丝,让人看了十分惊奇。也正因为这个长度,晒面的架子也要4米多高,每当晒面时,就会看到村里的男女老少搭起特制的梯子,像踩高跷一样在架子上劳作。这种起早摸黑的辛苦活,现在很少有年轻人吃得消了。
在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下,中江挂面虽然一次次走上全国和国际舞台,但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它也面临着同一个问题——“生存危机”。如何将文化遗产转化成文化财富?作为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这项古老传统工艺,正寻求一种传承与发展的突破口,“力求让这门老技术创造出新价值。”钟全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