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的早点,可以用纷繁精致来概括,而最典型的要属“四大金刚”——大饼、油条、豆浆、粢饭。上海人对它们的执着程度由来已久,甚至已经超过了早餐本身的意义,成为了上海这座城市味道的回忆。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两只大饼,一根油条,一碗豆浆,加起来可能几分钱,在当时看来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那时候大家都会拿一根筷子或者一只淘箩,穿街走巷,就为了能买上热腾腾的大饼,再裹着刚从油锅里捞起的油条一起吃,绝配。
正宗的大饼是从炉子里烘出来的,分为咸甜两种。甜大饼制作简单,一点白砂糖和面粉就是馅心,再撒上几粒芝麻,香甜可口;而咸味的大饼做起来颇为费力,刷多少菜油,抹多少盐花等都非常考验师傅的手艺。
油条是大饼的最佳拍档,可单吃,也可斩成段佐泡饭、豆浆吃。早在宋朝年间,老百姓因痛恨陷害忠臣岳飞的奸人秦桧,想让他入油锅炸而食之,便用面粉捏成一男一女两个小人,并将它们背靠背粘在一起,丢进油锅。却不料,油条那么好吃,一传就是千年。
对于豆浆咸甜这件事上,老上海人似乎更偏爱于咸浆,而且爱喝烫嘴的咸浆。如加上虾皮、紫菜、榨菜等辅料,再淋上几滴辣油,赏心悦目外,大热天喝得满头大汗,过瘾!
同样,粢饭也有甜咸之分,甜的里面放豆沙、黑洋沙;咸的则往往放榨菜、肉松等。不管哪种,最后都要包上根油条,然后团起来压紧,边捏边吃,既实惠又可口。
现如今,上海的早点摊拆的拆,搬的搬,原本那种香味缭绕的早市氛围似乎已离我们远去,但那份对于经典早点的情怀,依然能勾起我们无限的渴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