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食品都或多或少地含有这些成分,所以只要加温到一定程度,都容易发生这个反应,肉眼所见的效果,就是食物的颜色会变深。反过来说,食物在加热中颜色变得越深,通常美拉德反应就越"厉害",那么"顺便"产生的丙烯酰胺也会越多。
在传统民间的手工制糖工艺中,会把甘蔗碾碎取汁,然后长时间地熬煮糖汁。这个熬煮过程,会不断让糖汁浓缩,糖汁的颜色逐渐变红,乃至变黑,而且散发出浓浓的香气。很多地方传统特产的"土糖"都有颜色重、味道香的特点,而这种令人陶醉的特殊香气,这种很深的颜色,正是美拉德反应强烈发生的结果。
(说到这里很想补充一句,古人没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也没有有害物质测定方法。很多自古传承的"传统工艺"做出来的食品,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安全……)相比而言,机械化生产制作白糖的过程中,在加热糖汁的时候会加入澄清剂,主要是钙盐,还要加用来漂白的二氧化硫,它们都会抑制美拉德反应的发生。
而且,在制作白糖的过程中,要尽可能除去甘蔗汁中的蛋白质等蔗糖以外的成分,而去掉了这些成分就会减少美拉德反应的反应物,因此制糖过程中就不会有那么多丙烯酰胺产生。不过,去掉了包括蛋白质在内的"杂质",糖的营养价值就更差;减轻了美拉德反应,就没有美妙的香气和深重的颜色产生。
和含有少量钙、铁和其他微量元素的红糖相比,白糖(包括绵白糖、白砂糖、冰糖等)的微量营养成分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甚至被列入"垃圾食品"的范畴当中。它固然没有高水平丙烯酰胺的问题,但却是世界上最令人担心的饮食健康隐患之一。
大量研究肯定摄入过多白糖有害健康,所以,它肯定不是黑糖红糖之类食物的替代选择。就在本年度中,世界卫生组织发出忠告,劝人们每天把膳食中的添加糖最好限制在25克以下,至多不能超过50克。
这个限制当中,不仅包括白糖,也包括了红糖。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食物污染物工作报告(whotechniquereportseries959)中确认的丙烯酰胺摄入量界限值,是180微克/公斤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