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儿童矮小症却成为继肥胖、早熟之后又一个危害儿童健康的大敌。
最近,小明的妈妈很发愁。小明已经5岁了,却只有97厘米高(正常身高的最低值应该是105厘米),比同小区同龄的孩子矮了整整一头。开始,妈妈还以为小明是营养跟不上,可是后来去医院一检查,医生竟然说小明患有“生长障碍”,必须治疗,否则一旦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以后再想长高就难了。
“我们家族的人都不矮啊,小明的表哥表姐也都很高,为什么单单小明这么矮呢?”小明妈妈心里有很多疑惑。对此,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主任杜敏联教授表示,“生长障碍”通俗的说法就是“儿童矮小症”,它不仅与遗传有关,还与疾病和心理有关,小明就是内分泌出了问题。但他同时表示,矮小症是完全可以治疗的,“关键是要早发现,早治疗,孩子的年龄越小,治疗效果就越好。”
一年长不到4厘米应警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少年的平均身高也在逐步升高,家长们也期望孩子的身高能够“节节高”。然而,儿童矮小症却成为继肥胖、早熟之后又一个危害儿童健康的大敌。
六成矮小症患儿有心理隐患
矮小的孩子常常受到嘲笑、作弄,因而使他们变得内向、自闭甚至抑郁。一项由国内多家医院参与的“生长发育异常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的最新调研结果显示,矮小患儿不仅有生理上的问题(长不高),而且心理也有问题,近六成的矮小患儿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心理隐患,如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社交退缩等现象,“我在门诊中,就听到很多患儿的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不仅在班里的座位越来越靠前,好像与老师、同学的关系也变得生疏了。” 杜敏联说。
3~16岁是治疗“黄金期”
“矮小症早期发现,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梁立阳指出,3~16岁是儿童身高增长的“黄金时期”,也是帮助矮小症患者身高增长的最佳时机。只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患儿完全可以达到正常人的身高。
梁立阳介绍,矮小症患者大多数可通过药物治疗而长高,关键是要查出矮小症的病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的矮小,可用甲状腺素治疗;侏儒症患者,应补充生长激素进行药物治疗;对Tumer综合征、慢性肾衰和宫内发育迟缓等非生长性激素缺乏等引起的矮小,用生长激素治疗效果很显着,一般治疗第一年可增高2~3厘米,个别人可增高15厘米以上。
另外,一些非药物治疗方法也比较有效:
1、合理的饮食:多吃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蛋类、鱼类、豆制品类和乳制品类;另外,多吃含钙食物也有助于长高。
2、适量的运动:运动不仅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同时,身体充分运动后还能增进食欲,对孩子增高有帮助。有助于长高的运动有慢跑、跳绳、跳舞、打篮球、打排球、游泳等。尽量避免举重等会阻碍骨骼纵向生长的运动。
3、父母的关爱:身体的发育受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低年龄的儿童,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尤其明显,一般把儿童由于缺少应有的关爱而引起的身材矮小称为“心理性矮小症”。因此,家长一定要为孩子营造一种健康、关爱有加的生长环境。
如何及早发现“儿童矮小症”?
孩子在成长中,身高状况比较隐蔽,一旦发现孩子比别人矮一头时,就非常晚了。以下几种方法有助家长及早发现孩子的身高是否异常:
标准数据法:根据医学类教科书中每个年龄段身高的规定,对孩子进行身高测量,再和标准数据进行比较,看是否在正常范围内,监控孩子在每个年龄段的身高增长是否正常。
同龄比较法:和同龄同性别的孩子相比较,如在一个时期,孩子比其他孩子矮的程度很明显,说明孩子的发育状况出现异常。这种办法特别是对那些带孩子较少的家长尤为重要。比如一段时间没看见孩子,突然看见孩子后,发现身高没变化,应立即注意孩子发育情况。
骨龄测试法:骨龄是准确判断一个孩子身高发育状况的依据。正常的孩子,骨龄和年龄的发育是同步的。但患矮小症的患儿,骨龄发育比年龄或早或晚。因此,对孩子进行骨龄测试,是最安全可靠的监控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