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同自然美景旅游攻略(2)
那时候,人们只知道太古有莫氏,而不知道有约翰史维亚。莫氏家族为香港的早期开发和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同时,乡梓情深,为家乡修桥,铺路、建祠堂、办义校,让村人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用上了电灯、看上电影。 莫姓
那时候,人们只知道“太古”有莫氏,而不知道有约翰·史维亚。莫氏家族为香港的早期开发和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同时,乡梓情深,为家乡修桥,铺路、建祠堂、办义校,让村人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用上了电灯、看上电影。
莫姓人自八世祖定居会同村之时,人丁兴旺,都出外谋生,到十世祖辉岩公在主持修族谱时,大家商议定下一条族规:今后长房长子要留家守业,照料孤寡妇孺,负责春秋二祭;各房人家都要资助长房为族群办事。因此,村中保存下来的建筑物以莫氏家族的居多。
至清朝同治至光绪年间,很多海外富裕宗亲开始回乡投资,会同村在统一规划下重建,从建筑材料到规划格局,均从香港、西方引进学习而来,就这样,到了晚清同治至光绪年间,会同村在统一规划设计下进行了重建。重建后的会同村规模宏大,最大的特色莫过于中西合璧的风格,加上传统的工艺设计,使之成为当时非常科学合理的建筑群。
变迁 古村摇身变成画家村
正因为有了村民的携手共建和细心呵护,会同古村繁华的一段历史才得以保留。如今的会同村占地近13万平方米,其园林式的村落、整齐的民居、融汇中西文化的建筑群,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美景最应入画,这一座有着故事的古村,或许将会焕发新生。2007年,珠海宣传文化部门规划在会同成立“原创艺术基地”。该基地由珠海宣传文化部门投入专项“文化建设基金”,在原会同小学基础上改建而成,占地数千平方米,环境清雅,与古村建筑相邻,却又不破坏其原本的景观。基地建成后由政府无偿提供给艺术家们作为创作场所,这为古村带来了又一次焕发青春的契机。
2007年1月,珠海画家包泽伟的油画《曾经沧海》被中国油画博物馆永久收藏,然而当时令他更高兴的却是另一个消息,就是珠海要在会同古村办“画家村”。4个月后,“珠海会同原创艺术基地”正式启用,包泽伟成为最早入驻的画家之一。
“会同村自然环境这么优美,这么安静,政府能支持画家在这儿来画画,为大家提供这么好的一个环境,非常感谢。”包泽伟如是感言。
据了解,目前会同原创艺术基地已经吸引了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各门类的艺术人才,并举办了多场不同主题的美术展览,吸引的参观者达上万人次。前来洽谈美术品的交易事宜的买家也络绎不绝。
此外,会同古村也开始为影视剧组以及摄影爱好者所关注,这座百年古村将在珠海新一轮的文化建设浪潮中呈现更丰富的内涵,担当更多彩的角色。
作为一座被历史沉淀的古村,目前会同村中仍保存着四种类型的历史建筑:一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的建筑,如现存的“三合土”夯土房和围墙,可见当年自力更生,就地取材的建村规划。二是清代同治光绪时期的建筑,现存有三座祠堂和三十多间青砖大屋。建筑用材是上乘砖瓦、木材,如进口的坤甸木等;其雕梁画栋的装饰,可见当年的富足。三是民国初年的西洋式建筑,如建于1918年的碉楼、1922年的栖霞仙馆和1934年的“缉庐”等。这些西洋式建筑的始建时间与上海滩的建筑群的时间相近,而比开平碉楼(多数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建筑物)要早,由此可见会同村人率先将西方文明介绍到家乡来。四是1949年建国以来的建筑。其中,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建筑的建筑物最能体现岭南广府人的建筑特色。会同村牌坊式的村门,前塘后山的环境,顺地势而建成的整房屋,其院落布局讲究长幼尊卑、敬祖尊儒,这都与广府人的风俗相关。虽然文昌阁、养云山馆和秀山书屋已成遗址,然而,当人们走进会同村,仍可感到此地崇尚自然、尊重传统的民风。
会同村的核心结构俗称“三街八巷”。其“三街”为:村内沿荷花塘由北向南的“下横街”、与之平行依山势渐高的“中横街”和“上横街”。“八巷” 为八条东西向的石街小巷。“八巷”自下而上顺山势连接三条主街,“三街八巷”互相垂直交错,构成方正规矩的“棋盘式”空间组织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