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票·开放时间:
龙门石窟、白园(白居易墓)、香山寺三景点履行一票制,票价120元。门票为明信片式样,售票处对面就有个邮筒,可直接把门票撕下,将明信片邮寄回家收藏。租一个语音向导机听引见的价格是20元,请向导的价钱是50元。开放时间:春、夏、秋季:上午7:00-下午6:30 冬季:上午7:30-下午5:30 每年4月1
交通概略:
可从洛阳火车站乘81路公交车前往,车程约40分钟,打的前往35元左右。还有从市区其余地方坐53和60路也可以到达。
龙门石窟与少林寺之间也有对开的班车,
龙门→少林:票价130,最早上午10点发车,最晚14:30
少林→龙门:票价110,最早11:30发车,最晚下午4点。票价蕴含门票、车费、向导服务费,每天四班。
揭示:
1、龙门景区停车场距离景区大门,东山和西山景点之间都还有点间隔,倡议买龙门电瓶车通票10元。
2、在停车场下车后会有左近的摊贩要你上他们的车去龙门石窟的门口,切不要听信,会被他们拉去其他地方。
龙门石窟简介:
龙门石窟与山西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它位于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这里是香山和龙门山两山相持,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的习气的称为龙门了。
龙门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温泉增辉。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尾声。龙门石窟阅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范围营建有140多年,因此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余朝代仅占10%左右。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龙门石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别离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可谓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期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暴、尊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势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肥胖,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谋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琢运用圆刀法,自然流利。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良传统,又吸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高峰。
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是宝藏。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泛滥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这些碑刻不只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宗旨,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清代学者康有为曾鼎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还称赞魏碑有十美,如:笔法腾跃,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时值今日,魏碑体还作为标语、装潢用字普遍运用。由此可见,二十品在书法上占有无足轻重的地位。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明时尚。石窟中保管着大量的宗教、美术、修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洞窟简介】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相持,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自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自古以来,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表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位时期,于公元675年建成。洞中佛像明显表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宁、温存、亲切,极为动人。 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外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利,拥有高度的艺术沾染力,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笑容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贵的情操、丰盛的感情、宽敞的襟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联结在一起,因此,她领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忠诚,二菩萨和蔼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坚毅。而力士像愈加动人,只见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壮,栩栩如生。
潜溪寺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它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大略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饱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气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离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尤其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外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在故宫博物院有1比1的复制品陈列。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
宾阳中洞
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80万2366个,后由于发生宫廷政变以及掌管人刘腾病故等起因,方案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实现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实现了主要造像。
宾阳中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四周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它们衣带飘扬,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姿态柔美动人。洞内为三世佛题材,即过去、如今、未来三世佛。主佛为释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开创人,原名叫悉达多·乔达摩,原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儿子。他和我国的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比孔子要年长12岁。他在29岁时还俗修行,通过六年,悟道成佛,创建了佛教。由于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衣纹密集,雕琢手法采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履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那种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释迦牟尼所有侍立二弟子、二菩萨。二菩萨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还各有造像一铺,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博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
洞中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有四层精美的浮雕。第一层是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浮雕,叫做“维摩变”。第二层是两则佛本生故事。第三层为驰名的帝后礼佛图。第四层为“十神王”浮雕像。特殊是位于第三层的帝后礼佛图,它们反映了宫廷的佛事流动,刻划出了佛教徒虔诚、轻浮、平静的心绪,外型精确,制作精巧,代表了当时生活风俗画的高度开展程度,拥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非常可惜的是,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被盗往国外了。往常分离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宾阳南洞
宾阳南洞的洞窟为北魏时期开凿,但洞中多少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洞中主佛为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作风。宾阳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废除的基础上又续凿而成,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而建,属于过渡时期的作品。
摩崖三佛龛
摩崖三佛龛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这种造像组合在我国石窟寺中极为稀有。中间主佛为弥勒,坐于方台座上,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据佛经记载,弥勒佛是“将来佛”,是作为如今佛释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呈现的。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制造言论,登基后又自称“慈氏”(即弥勒),推进了弥勒信仰的流行。摩崖三佛龛的开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呈现的,随着武周政权的垮台,摩崖三佛龛也因此而停工。虽然这组造像是半成品,却为我们了解石窟造像的开凿程序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