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究竟有没有完美的决策?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作为人的集合体,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企业,再大到一个国家,只要组织存在,无论是琐碎的日常事务,还是重大的战略规划,在决策和执行中都难免会出错,但出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反应迟钝、昧于不察、察而不治、治不常在、屡纠屡犯,从而导致组织陷入困境、延误发展时机,甚至步入深渊,万劫不复。相反,有错必察、察而必纠、纠而能治、治而防患,才能使组织肌体中逐渐形成一种自我纠错的免疫基因,使组织发展永葆生机。由此可见,一个组织的纠错能力,是判断组织的管理机制健康与否的重要标识,也是这个组织能否走得更长远的有力保障。
美国政府鼓吹它的体制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社会制度,但它的决策也不是没有出错过,甚至一度频繁出错,但美国自上世纪4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以来就表现出了较强的纠错能力,这种纠错能力,能够做到预见问题,或者在出现问题时,很快能“自我治愈”。美国之所以始终保持强大,就在于其拥有良好的自我纠错机制,这个机制除了偶尔依靠“伟大”的总统个人非凡的见识和能力外,更多是靠宪法至上、两党竞争、三权分立这样的美式民主制度作保证。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迅速纠正了文革后“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迎来了共和国发展的春天,也带来了三十年的经济持续增长。
纠错有自纠和被纠之分,被纠容易,自纠难。纠别人的错很容易,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纠自己的错往往比较难,一是自己意识不到或不认为已经存在错误;二是意识到了但出于各种考虑不甘或不敢自我否定,自纠需要无私的品德、卓越的见识、非凡的勇气和博大的胸襟,甚至需要有壮士断腕的魄力。迄今为止,凡是称得上伟大的公司或伟大的企业家,其伟大的意义不仅在于创新,还在于自我纠错。正如我们熟知乔布斯是一个创新天才,但其实乔布斯首先是一个着名的纠错大师,他曾经固执认为苹果划时代的产品麦金托什机(即Macintosh电脑,一种领先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是一台彻头彻尾的卓越机器,足以取代任何一款PC机,这种硬件主导的思维使苹果丧失了在软件平台上的持续领先,当微软推出Windows95时,苹果已经危机重重,几近奄奄一息。1998年乔布斯重返苹果后,果断放弃硬件主导思维,亲自监制研发全新的以“i”冠名的一系列智能化产品,并获得巨大成功,使苹果重返软件平台的领先地位。与苹果相反的是那些不愿正视失误、纠错迟钝的公司,例如爱立信、柯达、通用、施乐……早已风光不再,有些甚至濒临破产。中国的很多着名企业,包括联想、海尔、华为、TCL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曾经走入过“陷阱”,但好在无论是柳传志、张瑞敏,还是任正非,都无一例外的勇于自我纠错,敢于自我否定,将企业的航行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确保了企业的良性发展。
自我纠错机制是现代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功能,也是一种优良的文化基因,没有这个功能,缺乏这个基因,再高明的企业家,再优秀的人才团队,都不能保证企业的长治久安。企业经营管理的本质就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商场上没有常胜将军,也没有谁能先知先觉,更不可能百分百预防出错,惟有做好后知后觉,及时纠错,亡羊补牢,也为时未晚。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就是一个不断纠错的过程,最终是谁的纠错能力更强,其组织和管理就会变得更加优秀,就会在竞争中赢得领先。
诚然,纠错并非一定要改弦更张,另起炉灶,也不意味着都全盘否定,更多时候是在保持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针对业务、产品、市场策略、组织结构等局部进行调整或优化,以更利于整体战略的实施。但不可否认,纠错难免会有“伤筋动骨”的痛楚,也肯定会触及到一些个人利益,会改变某些思维观念和工作习惯,要摈弃长期形成的“路径依赖”,甚至要果断舍弃前期投入,哪怕造成巨大的“沉没成本”也在所不惜。
如果说,在企业发展顺风顺水时,很多失误与过错误可以被掩盖、粉饰或忽略,纠错显得不是那么紧迫和重要,甚至不合时宜,那么当企业遭遇困境时,管理者就理应沉下心来认真总结和反思,更要拿出行动和魄力去纠错,尤其在目前经济低谷形势下,很多中小企业面临市场萎缩、增长放缓、效益下降、人心浮动的不利局面,此时若在经营管理上少一些错误,多一些改进,走出低谷才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