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是女教师,三年后是空姐;三年前是深圳,三年后是郑州。
日前,据媒体报道,某空姐在郑州夜间通过滴滴平台预约顺风车之后,遭遇意外被害,而滴滴顺风车司机有重大作案嫌疑。该案件一经公布,再度引发社会各界对包括滴滴等在内的网络约车平台公司以及网约车业务安全保障责任的探讨。
事实上,乘客通过滴滴等平台约车遇害事件,并非孤立,三年前在深圳也曾发生一起滴滴顺风车司机杀害女教师的案件。
很多人不解的是,遇害事件到底是偶发问题,还是存在管理漏洞?到底是犯罪嫌疑人手段高明?还是接单平台准入门槛太低?对于类似乘客遇害事件,包括滴滴等在内的平台公司到底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悲剧重演:前有深圳女教师,今有郑州空姐遇害
据媒体报道,2016年5月3日凌晨,南山公安分局高新派出所接到事主报警,称其妻子钟某(24岁)5月2日晚在南山高新区搭乘一辆网约车(后经核实车牌为假冒车牌)到宝安沙井。22时15分,再次打电话联系其妻子时,手机已关机,无法取得联系。
接报后,南山警方立即成立专案组侦查,于5月3日中午,在宝安区发现涉案车辆,之后在宝安区一出租屋内抓获嫌疑人潘某(24岁)。经审讯,嫌疑人潘某交代其于5月2日21时许在其某快车平台上接到钟某后,将其车辆开至某偏僻路段,持刀逼迫钟某交出身上财物,之后将钟某杀害(尸体已找到)。
随后,2016年5月3日晚上10点半,滴滴出行发布公告称:目前初步核实,案发时,该乘客乘坐的是我们平台上的顺风车,我们发现,嫌疑人潘某是用其真实的身份证、驾驶证和行驶证(车牌号为粤B6S8N3)在顺风车平台注册并通过审核,但案发车辆的牌照(粤C2S8N3)系潘某临时伪造。
据媒体报道,2018年5月6日,一名空姐在郑州市航空港区搭乘一辆轿车赶往市内时遇害。嫌犯是一名滴滴司机,身上携凶器,作案后潜逃。郑州警方已锁定“空姐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案嫌疑人,正全力抓捕。
此外,由于遇害者也是通过滴滴预约的顺风车,滴滴先后发布了两个声明,其一是对遇害家属及公众的致歉,其二是悬赏征集犯罪嫌疑人行踪信息协助破案。
同样是5、6月份,同样是夜间,同样是女性,同样是顺风车,三年前已有惨剧发生,三年后悲剧再度重演,很多人不禁疑问:是之前的教训平台没有吸取?还是犯罪嫌疑人作案手段高明?
此外,对于发生的悲剧,滴滴平台需要对此承担哪些责任?
平台责任:顺风车与网约车保障义务不同
按照交通运输部等多部委联合发布的规章《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网约车平台公司承担承运人责任,应当保证运营安全,保障乘客合法权益。 ”
简单说,用户通过滴滴等平台预订网约车(俗称快车、专车等),相当于选择客运服务,滴滴等平台是承运人,要对乘客的人身安全保障等承担相应的责任。
而按照《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私人小客车合乘,也称为拼车、顺风车,按城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对于顺风车来说,其行为不属于客运服务行为,顺风车司机也不算从事经营服务,类似滴滴、嘀嗒等平台并不是承运人,而是提供信息撮合或居间服务。
因此,对于乘客在居间服务中遭遇的损失,需要平台有过错才能承担责任。
比如,未按照《网络安全法》要求,履行对注册司机的真实身份信息核验工作,再比如,没有按照相关行业管理要求,对接入平台的车辆、司机是否符合管理要求履行审核义务等等。
总的来看,包括滴滴等在内的各类平台,对于顺风车、拼车服务中出现的意外或伤害,所需承担的责任远低于快车、专车,应担负的注意义务也低很多。
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才能避免悲剧一再重演?
事件反思:平台责任承担不能等待法律制定
立法滞后于行业发展,监管跟不上行业创新,这是常态现象。
但是,对于市场参与者来说,法律、法规的规定是最低的义务,守法经营是底线,并不是说平台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来保障用户安全。
以这两起女乘客遇害事件为例,事发时间都是在夜间10点以后,受害者都是女性,季节都出在春夏交接之际,这些特征就需要平台更加主动的建立用户保护和业务运营机制,比如,对于此时段是否提示女乘客尽量避免选择拼车方式出行?
此外,在做好平台司机注册准入的审核之外,还要建立完备的事中、事后管理机制。
事中方面,在司机处于接单状态时,系统对是否系本人接单以及是否系登记车辆接单进行核实,作为整个服务的组成部分。
可从司机和乘客角度,提供拍照上传及图像识别比对机制,对于可能的异常订单,及时给乘客发送提醒,并保持服务跟踪,对于行进过程中的司机异常取消订单或明显绕路行驶,也应及时给乘客发送提醒。
事后方面,应建立24小时不间断人工举报受理机制,对可能出现的异常运营,及时受理来自乘客、家属的投诉、咨询,并及时配合有关部门积极确定犯罪嫌疑人身份、位置等。
事实上,对于平台上的各类司机,不论是网约车司机,还是顺风车司机,通过APP提示、电话回访及随机面访等方式,加强与司机交互,提示司机的驾驶、载客行为都是随时可监控的,避免司机误以为服务无人管理肆意妄为。
当然,相关的管理部门也需要加大行业监管力度,比如,对于私人合乘的监管细则,遇害空姐事发城市并非正式发布,这使得顺风车司机的运输行为,到底是“合乘”行为,还是“非法营运”行为,存在认定难度。
现在问题出现在滴滴平台之上,并不代表其他平台没有类似风险,需要整个行业进行反思,持续改进服务模式,防控各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