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壁》闫妮饰演“姑姑” 谈奇门遁甲(2)
后继发力:《天师撞邪》
由于《奇门遁甲》将这一古代原为术数的奇法演变为茅山斗法及江湖戏法,推出后大受欢迎,袁家班遂于1983年再接再厉炮制了《天师撞邪》,走的仍是围绕中国民间传统方术的路线。
《天师撞邪》较之《奇门遁甲》,可谓将一系列充满魔术及杂技趣味的神功进行更夸张及超现实的发挥,例如扯线喷火人斗水龙、骨牌阵法、屁股扮大头公仔、手掌出火、后脑倒行、热沙洗澡等,皆与江湖法术紧密联系;而醉法师的身体能够“伸缩自如”、在墙上的酒坛画像上捅一个洞便可流出酒水,更近乎于茅山法术的“障眼法”,与西方魔幻片用魔杖一挥(或念咒语)即可出现物品的方式同样相去不远,可谓不折不扣的中式魔幻风味。
非但如此,《天师撞邪》在剧情设计上也较《奇门遁甲》更近似西方魔幻片,皆因直至2011年的《哈利波特》,丑陋不堪却法力高强的邪恶魔头(如伏地魔等)始终是魔幻题材的大BOSS,数十年后仍近乎“换汤不换药”;而《天师撞邪》里同样有一个被困坚牢多年的魔头,被放出去后到处吸血提炼剧毒怪兽,而怪兽更会发出黏液伤人,必须依靠法术才能将之制服,而最后要抓住魔头,则要施展九铁环连锁将它困起来,创意比不少好莱坞类型片更神奇有趣。
中西合璧篇:南洋魔幻大混战
80年代初,香港魔幻片在创意上进一步跳脱茅山法术,上升至血肉横飞的南洋巫蛊,从香港都市到尼泊尔的庙宇,无一不成为魔幻斗法的战场。
事实上,以南洋为背景的魔幻片,曾是中式魔幻的重要素材之一,片中诸如巫师、和尚、喇嘛、降头师等都拥有超现实的魔力,但往往被塑造成心地邪恶、千方百计迫害主角(一概为香港人)的坏蛋,而正派主角或为脱身或为复仇(甚至解救人类),通常会学成一些更厉害的魔法,与反派激战连场,而至一度形成创作风潮。
起初,这类魔幻片的代表为桂治洪,而后王晶、蓝乃才、程小东等都有所尝试,而片中出现的魔幻奇术,也可被称作为奇门遁甲的“南洋版”,兼有"中西合璧"的巧妙灵感。
经典跟风:《原振侠与卫斯理》
倪匡笔下的“卫斯理”与“原振侠”本是科幻人物,但1985年的《原振侠与卫斯理》,却更近乎超现实主义的魔幻片,皆因影片回避未来科学,转为演绎邪恶魔教的巫蛊传说。
电影里的降头颇多,诸如小鬼降、鬼面降、黑心降、血咒等,更有大巫师及怪兽“老祖宗”,素材相当丰富。事实上,《原》里的南洋邪降,在威力与杀伤力上都不输西方的巫师魔法,而主角更要为解咒而攀登佛像取得舍利子,正如好莱坞的《夺宝奇兵》般,充满强烈的魔幻冒险色彩。
从《原振侠与卫斯理》可看出,中式奇门遁甲、南洋巫毒邪术,与西方的神奇魔法实质是共同的,它们所展现的都是各自文化中最神奇的一面。
都市神奇:《奇缘》
1986年的《奇缘》,在剧情上走的无疑是超现实主义:尼泊尔某巫教发生“教主”之争,正派巫女在危难之中带着“至尊圣物”逃出,并认为香港游客(周润发)是上天注定的大救星,极力要求其挽救教会命脉。影片中流露的优点,无疑是以逼人的映像拍出实感:尼泊尔的奇庙与原野本身富有异国风情,更突出的是在香港摩登城市建筑中施展出电光幻影和飞天绝技,高潮更让周润发与邪教魔王在夜香港上演生死决斗,从中环打到大厦楼顶,非但以超现实手法交接香港与尼泊尔,周润发更刺破蒸汽喉凌空飞刺,相当过瘾。
名着翻新篇:奇诡魔幻炫斗法
1987年,徐克监制的《倩女幽魂》为中式魔幻片打开另一个创意缺口,即将西方魔幻片的视觉特色植入《聊斋志异》等中国古典魔幻名着中,借此一方面翻新经典,另一方面也更得以符合现代观众对魔幻题材的追求:节奏猛烈迅速、法宝层出不穷——事实上,《倩》中树妖“姥姥”的巨型舌头、与宁采臣与燕赤霞闯入阴间大战鬼王勇救小倩,不正是西方魔幻片中异形怪物及诡异魔界的“中国”"吗?
非但如此,得益于挟“魔幻片”之类形发挥创意,"倩女幽魂"系列拍到续集《人间道》与第三集《道道道》时,越来越多的神功、法术大战已将香港电影的特效水准提升至另一高峰,而这两部续作正是再行颠覆《聊斋》,为香港电影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古代魔幻浪漫世界。
另辟蹊径:《倩女幽魂2人间道》
当年徐克为《倩女幽魂》开拍续集《人间道》时,已彻底舍弃第一集的"鬼魅",全然炮制奇诡夺目的魔幻神采。《人间道》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 “鬼”,反而遍布妖魔鬼怪,包括巨人般大的食人怪兽及巨型飞天蜈蚣精,而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者,则在于连妖怪都有许多绝招:例如“普渡慈航”令人迷惑的 “索命梵音”,甚至出现到处虚壳"人茧"及蚕食血肉的怪虫的“人间地狱”,仿佛西方魔幻片中的荒芜魔界。
此外,《人间道》里的正派角色也有许多奇门神功,张学友饰演的昆仑派术士“知秋一叶”非但会遁地,更懂得用掌风开路及施展"定身术";而午马饰演的“燕赤霞”则会发出剑阵,非但能让主角踏着飞行的利剑前进,即使元神出窍亦能使出“万剑归宗”之法将神剑汇集再放出,将蜈蚣精消灭。这类神功,更近乎于对武侠片的“魔幻化”,反而非传统的"奇门遁甲"所能及,但在当时的香港电影而言,无疑是相当罕见的创新尝试。
再接再厉:《倩女幽魂3道道道》
如果说《倩女幽魂》为中式魔幻片开了一个好头,则第三集《道道道》更可谓将三部曲"完美收尾:除了场面调度格外舒畅细致,服装、美工、摄影、武打动感和斗法特技等更是进一步灿烂奇特,视觉效果逼人。
徐克有了两集前作的经验,《道道道》显得更得心应手,尤其将“奇门遁甲”式的神功再行魔幻化处理,因此观众在片中看到的不再是吐着长舌头的姥姥,反而变成了化身恐怖石人、地动山摇的"黑山老妖",而和尚击败敌人的奇法,则是让“十方”(梁朝伟)化身金身活佛升上半空、穿破云层透出阳光,自己因而变得金光四射,将魔幻电影的创意发挥到极致,难怪当年有影评人对此称赞道:“此篇发挥电影魔术感之强,可以说是香港电影的骄傲。”
徐克始终不忘从中国传统奇幻文化中挖掘灵感,例如片中艳鬼群舞飞天,创意便明显来自《聊斋》的"画壁"故事,但整体将仙女“鬼怪化”,而片中艳鬼也同样像仙女般集体飞行,飘逸动人、美感十足,较之西方魔幻片的"空中飞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见,从《倩女幽魂》至《道道道》,中式魔幻片已上升至另一个高度。
日式魔幻篇:东方和尚战怪兽
踏入90年代,纵观芸芸中式魔幻片,茅山法术式的传统路线已不再吃香,翻新原着的徐克走得太快,令同行难以企及,惟有再辟新途。在此环境下,日式魔幻片很快便在市场上诞生。
事实上,日式奇幻是西式奇幻和日本文化结合的产物,而日本文化中又有中国文化的血脉,因此当观众看到同类影片,无疑会感受到浓重的东方魔幻气息。有了这种结合的基础,香港影人遂开始改编日本魔幻漫画,并借助日本制作及特效班底,拍出另一番魔幻风味,自蓝乃才的《孔雀王子》后,诸如《阿修罗传奇》、《天地玄门》等也纷纷冒出,市场反应也都相当理想,可见华语魔幻片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始终有突破市场的奇葩涌现。
成功经验:《孔雀王子》
1989年,这部改编自日本漫画《孔雀王》的电影曾在香港、日本风靡一时,剧情围绕西藏与东京佛教弟子救助地狱圣女“阿修罗”,与妖怪使者“罗我”及大魔头“地狱王”决战,光看到此,便知这是不折不扣的魔幻片。
电影里最经典的神功,无疑在于“孔雀”与“吉祥果”借极阳力量发出的绝招:每当他们施展,口中定会念起“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 (源自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卷篇登涉篇的九字密宗真言,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一种,后为日本神道教所用),最终化身“孔雀王”消灭“地狱王”。可见,从原着到电影,皆有中式魔幻色彩存在,而《孔雀王子》为营造魔幻气氛而打造的炫目特效,在当年的香港影坛更是代表。
奇幻之巅:《阿修罗传奇》
与《倩女幽魂》近似的是,《孔雀王子》获得成功后,香港影人很快便脱离了原着的掣肘,开始自由发挥,《阿修罗传奇》便是较《孔雀王子》更自由创作的作品。
《阿修罗传奇》再次尝试魔幻风格,“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的极阳一式绝招依然存在,但敌人却变得更强,非但有地狱魔宫,魔女更会变成巨型怪兽,简直比《孔雀王子》的“地狱王”更恐怖,而最后也往往是阿修罗用她的功力融合“孔雀”与“吉祥果”的绝招方能消灭恶魔。事实上,魔幻片拍到《阿修罗》已是不惜工本,而华语魔幻片在此之后,也开始极盛而衰——想不出更神奇的绝招、制作成本不断攀升、中式魔幻为人疏忽,地位越来越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