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阿姨也用市场化的语言,为自己辩护:"因为我特别知道社会的行情,婚姻就像买东西一样,凭人介绍还是范围太窄了,还是应该到市场来看看,可以挑。这也是一种进步。"
让李菲印象特别深的是,"摊位"前一位女孩家长的一声叹息:"今天生意不太好,来问情况的男方家长太少了!"
"在这位母亲的心里,女儿的婚姻已经异化成了一种‘生意’。"孙沛东分析,"她也已经承认并接受了这种演变为‘经济交易’的择偶方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直接渗透到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也包括最为私人化的情感世界。越来越多的孩子和父母不再相信爱情,认为每个‘上市’的男女都有其自己的‘市场价格’,认为婚姻就是‘买东西’,还有‘行情’可以追踪。"
孙沛东说,人们在择偶过程中,已经能较熟练地运用市场化的语言,进行婚姻市场上的交易行为。"而且,这些市场化的语言和行为已成为一种权力体系,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而父母相亲角的出现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
没有硝烟的谍战剧
表面上,"相亲角"大都是一派祥和景象。但婚姻市场上内部竞争机制的存在,让相亲角变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孙沛东发现,在这里,父母之间"是没有闲谈的"。每句话都犹如谍战剧台词,背后都隐含着一个又一个"摸底"的企图。
一个傍晚,她曾无意间听到两位家长间的对话。双方似乎都对子女感到满意,临别时,女方家长问男方:"你这时回去,家里人都等你吃饭吧?""走高速开车回去也就1个多小时。""那你回去晚了,小区好停车吗?""我们小区车太多,就是车位少。停车费倒是很便宜的,才5块钱1天。"
问题看似平常,却含深意。这位母亲最后向孙沛东透露,她是为了打探对方的居住情况:"按天计算的停车费和价格,说明他住的一般是20世纪80年代的老公房或者郊区的中档商品房。从市中心到家需1小时、走高速,也就证明了是郊区的一处中档楼盘。"
"房",已成了80后、90后待婚青年及其家长的普遍焦虑。今年以来各地"国五条"的出台,又加剧了这种焦虑。此外,在上海、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户口"战争"依然存在。
上海土生土长的李菲就看重本地户口,根本没有把外地人列入考虑范围。当被问及同事中就有无合适的人选时,她说:"同事很多是外地人,因为我是本地的嘛,就很难找对象了。"实际上,也有外地同事追求她,但她更希望找本地人。
孙培东总结,除了户口,相亲角的婚姻市场有"黑六类":年龄大、形象不佳、职业歧视、有婚史、性格问题和属相"污名化"。这些特征,恰好折射出了适用于相亲角的普通择偶标准。
时代变迁,中国青年的择偶标准也一变再变。进入21世纪,市场资本和消费文化冲击了青年的择偶标准和婚恋观念,个人的形象资本、家庭的经济资本和社会地位,在婚姻市场上的地位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