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文天祥祠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700多年前文天祥那首光射千古的七律《过零丁洋》中的诗句,今天已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熟谙。正是冲着这股浩然正气,我要拜谒文天祥祠。按图索骥,以北京游览交通图作“导游”,我从北京后圆恩寺胡同13号茅盾旧居东行。该胡同7号是蒋介石的行辕,顺便拐进去一看,这儿仿佛现在是宾馆,时值中午,看门的效劳员小姐说不让参观,其实有什么稀罕,我是奔文天祥祠而去的。
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是文天祥祠,现为北京市文物维护单位。此处为三进屋宇,进得大门有文丞相塑像一尊,刻石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多少无愧。 自赞”(此引文中标点为笔者所加),这是文天祥临刑前的绝笔,显然反映了文天祥取义成仁的心愿。东侧墙壁有明代。
书画家文征明石刻文天祥的诗《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这首五言古诗,共六十句,是文天祥用生命谱写的《正气歌》,不只是他理想美、人格美的体现,而且是其爱国思维的集中升华,是中华民族魂的一支火炬,永远鼓舞着我国各族人民主持正义,团结奋进。 二进为图片史料。反映文天祥从起兵抗元到广东海丰五坡岭被俘,最后在这里关押三年,忽必烈亲身劝降,都被他坚决回绝,后被杀害,时年47岁。三进的屋前有一古树,相传这棵枣树为文天祥所植,其特异之处是南倾成45度角,人们臆想这是文天祥的宿愿:“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这里有楹联一副,上面写着:“雷潜九地声元在,月挂千山魂再明。”文公不死,你曾与我的盐城同乡、左丞相陆秀夫并肩抗元于700年前;文公不死,700年后,我的盐城同乡、外交家乔冠华弥留之际,仍念着那撼天地、泣鬼神的“汗青”诗句而去;文公不死,还是700年后,我的盐城同乡、散文家卞毓方写就了《文天祥千年祭》,该文提到了历史,我无妨摘引一段精彩篇章:“啊啊,古今的无量雄文宝典,在这儿都要黯然失色。这不是寻常诗文,这是中华民族的慷慨呼啸。民族精魂在历史展开的紧要关头,往往要推出一些人来为社会立言。有时它是借屈原之口朗吟‘哀民生之多艰’,有时它是借霍去病之口朗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一次,便是借文天祥之口朗吟《正气歌》。歌之临空,则化为虹霓;歌之坠地,则凝作金石。五岳千山因了这支歌,而更增其高;北斗七星因了这支歌,而益显其明;前朝仁人因人这支歌,而大放光荣;后辈志士因了这支歌,而脊梁愈挺。”
步出文天祥祠,回眸再望,文天祥塑像屹立不动,俨然山岳一尊。
文天祥祠 - 规划
祠堂坐南,由大门、过厅、堂屋等三部分组成,面积近600平方米。堂屋内保存有原祠堂的部分珍贵文物。如明《宋文丞相传》石碑、清《重修碑记》石碑及《宋文丞相国公像》碑等。“生平事迹展览”扼要介绍了文天祥青少年时代、入仕后十五年间、起兵抗元、九死毕生、再举战旗、兵败被俘、楚囚就义的英雄事迹。在过厅和正堂内设有文天祥生平事迹展,还设有文天祥塑像。院内墙上刻有文天祥的正气歌,院内一棵歪脖枣树相传为文天祥亲手所植。
室内屏风正面为毛泽东手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反面为文天祥所著的《正气歌》全文。后院尚存一株枣树,相传为文天祥被囚禁期间亲手所植,向南歪斜的树身象征文天祥“臣心一
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精神。伫立堂前,凭吊英灵,我们更能深化地 体味爱国主义精神的神圣和“富贵不能淫,英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祠"庙"小(仅600平方米)"神"大,20年来共接待中外游客20余万人次。人们在这里吟颂《正气歌》和《过零丁洋》,感想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以身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修葺后的文天祥祠按照1930年的历史照片资料,还原了后殿文天祥泥塑像、神龛、供桌及部分匾额、楹联;前殿更新了展板、展柜,通过图表、照片、绘画、实物等,展现了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千古传诵,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文天祥本人也以实际言论实际了本人的诺言。文天祥从来是坚贞不屈、精忠报国的爱国英雄的模范,遭到人民的爱戴,不少地方都建祠纪念。
文天祥的留念性修筑中,要数北京的文天祥祠最为驰名了。文天祥从浙江到福建、广东与张世杰、陆秀夫等接续抗元,于端宗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元军俘获,掳至大都(今北京),关在兵马司土牢中。在被囚的四年中,他与元朝统治者进行了不屈的斗争,《正气歌》就是这段时间内写成的。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文天祥在柴市(今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西口)英勇就义。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按察副史刘崧主持在柴市顺天府学右侧建造了文丞相祠。当时把柴市一带也改为教忠坊,"教忠坊"石刻如今就嵌刻在祠堂正殿的西壁上。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朝廷把祭奠文天祥列入祀典,每年春秋两次,由顺天府官员掌管祭奠仪式,同时重修了祠庙。到万历年间,祠堂由府学右侧迁到了左侧,规格进一步提高。尔后,嘉庆、道光和民国年间都不时对祠堂加以修葺,保存至今日。
文天祥祠 - 建筑构造
文丞相祠坐北朝南,自南向北由大门、过厅、享堂(正殿)三部分组成,现有面积600多平方米。穿过牌楼式大门就是过厅,正中为文丞相半身像。在建祠的时分,文天祥塑像着儒服,后来才改为宋丞相的官服:头戴高冠,手执笏板,面容安详,双目炯炯有神,直视南方,三绺黑须飘洒胸前,一派儒雅风范。塑像反映出的是正统思想,似有千篇一律之嫌,不足以表现出文丞相的精神力量,不知建祠当初的儒服是什么样子,想来应比现在的塑像更有共同风格吧!过厅现已辟为文天祥生平展览室,从中能够看到文天祥壮烈的毕生。雅室虽小,但却弥漫着一种宏大的人格力量。
过厅的后面一座灰筒瓦悬山顶的修筑便是享堂了,这里是举办祭祀仪式的地方,里面保存了历代石刻等珍贵文物,最著名的莫过于东壁上嵌刻的唐代大书法家李邕所写的《云麾将军李秀碑》断碑二础石,艺术价值很高。北墙前有明代的《宋文丞相传》石碑、清《重修碑记》及《宋丞置信国公像碑》,都是研究文天祥的珍贵实物材料。
树,是祠庙中不可缺少的。文丞相祠内种的并不是生气勃勃的松柏,原有三棵树龄达百年的古槐。祠内现存有枣树一棵,位于享堂前东侧,相传是文天祥被囚于兵马司时亲手栽种的。这棵枣树的奇怪之处就在于固然枝干虬曲,但却都天然倾斜向南,与地面成约45度角,似乎也在学着主人"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精神。
文天祥虽然遇难已经700多年了,但他那卑躬屈膝、坚贞不屈的气概却深为每一个华夏子孙所钦慕。面对着文天祥的塑像,耳旁好像又听到他大方的吟哦: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周围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