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0245.org/bbs/
http://www.0245.org/bbs/

北京文津街

http://www.0245.org 2014-10-02 来源:http://www.0245.org/bbs/ 点击:

北京文津街,绿树成荫的街道,古香古色的建筑,很难想象在北京的市核心,躲藏着这样一个幽静雅致的地方。


    绿树成荫的街道,古香古色的建筑,很难想象在北京的市核心,躲藏着这样一个幽静雅致的地方。

    文津街地址:西城区府右街(近西安门小巷)

    国家图书馆分馆

    国家图书馆分馆位于北海之滨文津街七号,雕梁画栋,富丽典雅。其建筑“仿吾国宫殿之旧,与北海环境尤称”。东临燕京八景的太液秋风和琼岛春阴,湖光塔影,景色怡人;遥借景山之山岚紫气和故宫的肃穆庄严;面向人心敬慕的中南海,其地理位置的特别性及历史渊源决定了她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

    国家图书馆分馆

    前身是清宣统两年(1910年)筹建的京师图书馆,1912年正式开放,1928年改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建国后改称北京图书馆。馆舍主楼建成于1931年,是当时条件较优越、国内范围最大的图书馆,并因其在我国近现代图书馆开展史上的尤其地位而享有盛誉,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津楼

    文津楼是国家图书馆一支,它是国家图书馆的古籍分馆,中华历史上的收藏古籍皆收录于此。除了书海的浩瀚以外,它更富有一种穿越时空的神秘感。因为在这里,你能够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交汇。

    文津楼

    文津楼前有一个宽大的广场,这里完好对外开放,正值下午时分,你可以看到有部分儿童在广场中嬉戏玩耍。大门旁是有石狮,铜鹤等装璜,更显现出一种古朴俗气。走进木质的大门,里面有很多的馆室。

    文津街建筑物80年

    1929年5月,在北海西岸选址建立国立北平图书馆的新馆址,这里原是元代的道观“兴圣宫”,到明代为皇家道观“玉熙宫”,崇信道教的嘉靖皇帝经常来这里做醮供(道教活动),皇家还时常在这里演戏。在清代这里又成为皇家的“御马圈”。京师图书馆新馆的设计,思索到地处古典皇家园林北海的西侧,应与北海的景观相谐和,决议采取中国古典宫殿式修筑。新馆于1929年5月11日动工奠基。

    耗费皆来自退还的庚子赔款,占地面积七十六亩,建筑外观是华丽的中国传统宫殿式结构,内部设备则全部为当时最先进的西式设备,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图书馆。先后参与策动开馆和掌管馆务的主要有徐坊、江翰、夏曾佑、鲁迅、梁启超、陈垣、马叙伦、蔡元培、袁同礼和李四光等。

    1931年,北海西侧文津街新馆告竣,7月1日开馆,并加入世界图书馆学会。

    从圆明园遗迹移来一些文物:

    主楼前一对华表,与天安门的两对华表极为相似。

    圭形昆仑石一块,上刻乾隆御制诗。

    造法奇特、其形如圭的刻石,名为“昆仑石”。此石原为福海西岸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澡身浴德”之亭台式修筑“望瀛洲”前的遗物。石阴、阳两面都刻有乾隆手书的五言诗,因年代久远,字迹现已剥蚀。据记载,其中一首诗是描述当时福海景区及“蓬岛瑶台”的诗句,其中“今朝乃领要,俨然见蓬莱。可望不可即,劳者非仙才”,颇有几分意蕴。北京图书馆的主楼前,还有小石象一对、铜仙鹤一对,也取自圆明园。当年圆明园正殿“正大光明殿”前的台阶也铺在图书馆主楼之前。

    东院临琼楼南面,北海西岸,有两通石碑,乾隆御制《教谕骑射碑》。

    两通石碑均为满汉文合璧。

    乾隆皇帝《御制文源阁记》载:“藏书之家颇多,而必以浙之范氏天一阁为巨擘。因辑《四库全书》,命取其阁式,以构庋贮之所。……于是就御园中隙地,一仿其制为之,名曰文源阁。”

    《御制文源阁记》,此为藏《四库全书》七阁之一。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置圆明园内。咸丰十年(1860年)为英法联军入侵,进园劫掠,纵火焚毁。移入文津街后,用水泥箍等将修复,初置大门内左侧,90年代移入文津园东北角内。

    大门外一对石狮原为长春园东大门旧物,馆前街道原无名,因馆内藏有文津阁《四库全书》而得名文津街。

    文津街新馆于1931年7月1日正式开馆,文津阁《四库全书》全部迁入新馆庋藏。迁入新馆后,废除了以前实行的购票入馆的方法。新楼内的阅览室有200多个座位,环境幽静,花木扶疏,是当时国内乃至远东范围最大、最先进的图书馆。

    新中国成立后,北图迎来了重生。1950年3月6日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1951年6月12日更名为北京图书馆。

上一篇: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下一篇:北京三圣庵


排行榜 TO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