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内容丰厚,生动形象,是了解中国长久的农业历史和当代中国农业成就的窗口,也是交换农业科学技术、传播农业学问的场所。
门票价格:免费
开放时间:9:00-16:00 星期一闭馆
中国农业博物馆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6号
中国现代农业科学技术陈列
中国现代农业科学技术陈列在四号馆,分序厅、西厅和东厅三个部分,面积约1500平方米。
西厅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的科研展开历程和主要科研成果。为配合中小学校外教学活动,西厅特别开设农业科普园地。东厅展示农业高新技术,如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精准农业和核农学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开展史陈列以大中小学生为主要参观对象,统筹社会其他阶级。陈列采纳照片、文字、实物、模型和景观等方式,配以声、光、电和多媒体等手法。
1949年以来,中国累计育成农作物品种6000多个。在主要作物中,优异品种已改换了4-6次,每次品种更换都使产量增长10%以上。全国良种掩盖率已超过90%。
1949年以来,中国逐步实现了由传统的农业栽培技术向现代综合配套技术的联合和转化。1949年以来,中国农田灌溉技术在北方地区经历了大水漫灌、沟畦灌溉、井灌和节水高效灌溉;南方地区阅历了深水淹灌、浅湿灌与防渍并重相结合和节水高效灌溉等三个阶段。
中国耕地中有2/3是中低产田。1949年以来,国家先后在黄淮海平原、北方旱地、南方红黄壤等区域进行了数十个专项技术研究。治理中低产田是中国农业增产的一个重要门路。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陈列
东厅拟展现农业高新技术,如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精准农业和核农学等。
农业生物技术囊括细胞技术、基因技术、发酵技术等,它是现代生物科学、工程技术与农业相结合的产物,使人类可以按照本人的意愿和须要,改造现有农作物和畜禽品种,从而造福人类自身。
21世纪是信息革命时期。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科技和乡村社会各个领域的宽泛应用,对进步中国农业现代化管理程度,加速实现农业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由劳动密集型向学问密集型转变,起到伟大的推进作用。
核农学是核素和核辐射实践及其技术和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包括植物诱变育种,食品辐照加工,辐射不育防治害虫,低剂量辐射增进生物成长,农业喷射生态与核示踪等研究领域。
农作物种子搭乘卫星进入太空,利用太空特别的宇宙环境,使种子发生遗传学变异,从而完成培养新品种的主旨。
利用遥感遥测、寰球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联合的高新技术系统,科学准确地把握农业育种、播种、施肥、灌溉、防病、收获等全过程,使农业资源达到最合理利用,指引农业朝着节水、无公害、无污染、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在天然条件下,农作物成长遭到环境变迁的影响和制约。工厂化农业集众多高科技方法于一体,实现人工创造环境,使人类摆脱了自然要素对农业的影响,扭转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命运。
中国传统农具陈列
传统农具是历史上发明创制,承袭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泛称。传统农具拥有就地取材,轻巧灵便,一具多用,适用性广等特性。
本次陈列是中国农业博物馆从馆藏数千件农具藏品中精选出的350件,依照耕地整地、播种移栽、中耕、灌溉、收获、加工、运输和劳保等八类展出。中国农业历史长久,地域宽广,民族泛滥,农具丰硕多彩。历朝历代农具都始终得到翻新、改造,为人类文化进步作出了奉献。
一、耕地整地工具
耕地整地工具用于耕翻土地,破碎土垡,平坦地步等作业。阅历了从耒耜到畜力犁的发展过程。汉代畜力犁成为最重要的耕作农具。魏晋时期北方已经使用犁、耙、耱进行旱地配套耕作;宋代南方形成犁、耙、耖的水田耕作体系。
水田耕整地工具主要有耕、耙、耖等,这套耕作体系在宋代已经形成。晋代发明了耙,用于耕后破碎土块,耖用于打混泥浆。宋代出现了耖、砺礋等水田整地工具用于打混泥浆。秧马,出现于北宋时期,是拔稻秧时乘坐的专用工具。
二、播种工具
耧车是中国最早运用的播种工具,创造于东汉武帝时期,宋元时期北方普遍使用。北魏时期呈现了单行播种的手工下种工具瓠种器。水稻移栽工具――秧马,出现于北宋时期,它是拔稻秧时乘坐的专用工具,减轻了弯腰曲背的劳作强度。
三、中耕除草工具
中耕工具用于除草、间苗、培土作业,分为旱地除草工具和水田除草工具两类。铁锄是最常用的旱地除草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开端运用。耘耥是水田除草工具,宋元时期开始运用。
四、灌溉工具
商代发明桔槔,周初使用辘轳,汉代创制人力翻车,唐代出现筒车。筒车构造简单,流水推进,至今中国南方丘陵河溪水力丰富的地方还在使用。
五、收获工具
收获工具包括收割、脱粒、清选用具。收割器具包括收割禾穗的掐刀、收割茎杆的镰刀、短镢等。脱粒工具南方以稻桶为主,北方以碡碌为主,春秋时出现的脱粒工具梿枷在中国南北方通用。清选工具以簸箕、木扬锨、风扇车为主,风扇车的运用领先西方近千年。
六、加工工具
加工工具囊括食粮加工工具和棉花加工工具两大类。粮食加工工具从远古的杵臼、石磨盘开展而来,汉代出现了杵臼的变迁形式踏碓,石磨盘则改进为磨,砻。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碾。元代棉花成为中国重要纺织原料,逐渐创造了棉搅车、纺车、弹弓、棉织机等棉花加工工具。
七、运输工具
担、筐、驮具、车是乡村主要的运输工具。担筐主要在山区或运输量较小时使用,车主要使用在平原、丘陵地区,其运载量较大。
中国珍稀陆活跃物陈列
世界上的动物种类繁多,已发现的各种动物约有150万种。其中脊椎动物约有40,000种。在脊椎动物中,爬行类约有6,000种,鸟类约有9,000多种,哺乳类约有4,600种。
中国地处北半球,大部处于温带,但有少部分地区处于热带、亚热带、寒带等气象带中;地形又复杂多样,因此陆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并有很多珍稀品种。
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认识的局限,人类对囊括陆活跃物在内的许多天然资源的应用超过了限度,因此造成某些物种灭绝或成为濒危种类。据统计,在物种灭绝的原因中,有四分之三来自人类的流动。动物维护机构不得不把他们列入维护名单,以唤醒人们的保护意识,以使延续致使扩展这些物种的种群成为可能。中国被列入爱护动物名单的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共有220多种。
这里陈列的珍稀陆生动物标本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多年来征集或由本馆工作人员制作的。其中主要是鸟类和哺乳类,也有少量爬行类。
爬行类:8种
1.扬子鳄 2.陆龟 3.黑尾蟒 4.锦蛇 5.尖吻腹蛇 6.眼镜蛇 7.巨蜥 8.避役
鸟类:43种
1.鸳鸯 2.绿头鸭 3.大天鹅 4.灰鱼狗 5.冠鱼狗 6.安定鸟 7.长尾山椒鸟 8.褐翅鸦鹃 9.黄腹角雉 10.犀鸟 11.黑枕黄鹂 12.白胸翡翠 13.红脚鲣鸟 14.红嘴蓝鹊 15.绿鸠 16.绿孔雀 17.白鹳 18. 罗纹鸭 19.牛背鹭 20.花尾榛鸡 21.绿尾虹雉 22.松鸡 23.白冠长尾雉 24.金雕 25.苍鹰 26.草鸮 27. 秃鹫 28.白腹锦鸡 29.红腹锦鸡 30.朱鹮 31.丹顶鹤 32.白马鸡 33.蓝马鸡 34.褐马鸡 35.戴胜 36.红嘴蓝鹊 37.勺鸡 38.白腹锦鸡 39.环颈雉 40.白尾海雕 41.石鸡 42.淡腹雪鸡 43.黑翅鸢
哺乳类:26种
1.食蟹蠓 2. 原麝 3.林麝 4.毛冠鹿 5.花面狸 6.大灵猫 7.小熊猫 8.金猫 9.扭角羚 10.白头叶猴 11.灰叶猴 12.黑叶猴 13 金丝猴 14 .白眉长臂猿 15.貉 16.猪獾 17.穿山甲 18.狼 19.梅花鹿 20.紫貂 21.大熊猫 22.艾鼬 23.雪豹 24.东北虎 25.沙狐 26. 旱獭
中国珍稀水活泼物陈列
珍稀水活跃物陈列馆从1998年7月30日起对外开放。珍稀水活泼物陈列馆由模仿海底生态景箱、珍稀淡水动物标本、珍稀海洋动物标本、鱼类奇观、小学问5大板块组成。
模拟海底生态景箱——其中由多种海洋动物标本和相关材料构成一幅壮丽的海底世界景像。厉害的双髻鲨、头部有大块隆起的鲯鳅、游速超群的金枪鱼、光荣耀眼标红笛鲷……都在这里觅食或游弋。
珍稀淡水动物标本——其中的白鱀豚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标本,由于多种人为和天然的原因,它的命运岌岌可危,已经步入濒危物种的行列,1997年冬季的调查结果标明,它们的总数已不足100头。其它标本有江豚、鼋、中华鲟、白鲟、匙吻鲟、鳇鱼、大麻哈鱼等。
珍稀海洋动物标本——其中最突出的是位于陈列厅中部的小鳁鲸标本,它是这里的硕大无朋。20世纪70年代中期,它从黄海辗转来到这里。它的体长7米多,分量约5吨。值得一提的是,从这头鲸的腹中取出的约4月龄的胎儿,也在这里陈列。除此以外,还有大海豚、纹齿长吻海豚、斑海豹、绿海龟、蠵龟、玳瑁、棱皮龟、海鳗、噬人鲨、锥齿鲨、豹纹鲨、大砗磲等。
鱼类奇迹——其中介绍了会“飞”的鱼、会发电的鱼、会钓鱼的鱼、头部像马的鱼等11种鱼类和1种节肢动物。每种动物的标本都配以图片和文字说明,妙不可言,引人入胜。
小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从鱼类的根本学问、白鱀豚的现状及爱护措施、鲸的大小和分类、鲨鱼的善与恶、珊瑚礁的形成过程、赤潮的成因和危害,海和洋的区别、直到“蓝色国土”、“蓝色农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