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北京的7大读书胜地
读书本来不应该是一件寂寞的事。试想一下,一群志同道合的来自各国各地的年轻人从相见、相识到相交,因思想的异同而产生智慧的火花,怎不大快人心?读书需要环境,这群有思想的年轻人也自然有其钟爱的读书聚集地。书虫的乐聚地,自然是思想碰撞融合的舒适场所。北京作为国际都市,自然有不少让中外书虫喜闻乐见的读书地。
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成立于1988年,是最早实现开架售书的书店之一,也是最早做作家签售、小型音乐会、中外民间文化交流的书店,由此成为了构建文化界公共空间的先驱者。李世强、刘元生夫妇是北京第一家民营书店“三味书屋”的创始人及经营者。老刘和老李没有太多的店训,就那样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开架阅览将成为书店的传统,”店员被告知,“你一定要鼓励他们在那里翻翻书。”“而且,无论他们坐在那里看多长的时间,都是受到欢迎的。”为此,他们特意在店的正中央放置了长方形的大木书桌和几张木凳。这里还成了北京的一个旅游景点。
书店开业那天,30个书架围着屋子摆满一圈,架子上的书如同老刘身上的浅灰色的套衫,随意而恰如其分。
三味书屋以提供思想交流场所为宗旨。找上门来的活动越来越多,作家签售、接待外国访问团、音乐会、学术研讨会..老刘和老李带着骄傲、歉疚的心情接受了一些,拒绝了更多。他们愉快地为中美福特交流项目的几十个学者做拿手的炸酱面;美国副总统、大使和国会代表们在二楼的茶座可以和医生、记者或者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交谈;美国独立制片人拉西·布来克跟第五代导演讲解他们尚不熟悉的独立制片,听者包括张元、于荣光等。唐山表演皮影戏的老艺人在临时布置的舞台后边唱边演,撤掉了凳子和桌子,大家都坐在地上,才勉强装下了看戏的一百多人。第一个公开同性恋身份的万言海在书店举办了首次同性恋问题讨论会,第一次自由撰稿人集会也在这里举行。来店里的以色列大使说:“以色列很小,但是街道上到处都是书店;中国那么大,到处都是饭店,书店太少了。”
书屋一层是半地下的书店,四面墙都是书,中间有一圈桌椅,可以坐下来看。二层则是茶座,各种演讲交流活动多在二层举办,当然,人多的时候一层也会派上用处。
雨枫书馆
雨枫书馆是我国首家会员制女性书店。它的创办人许春宇。雨枫书店实行独具特色的会员制:会员可以从“雨枫”借书回去读,也可以在店里的会员阅读区读,新书、旧书、馆藏书,甚至没有开封的书,都可以借。
雨枫书馆的室内设计,在色调上选择紫色与白色搭配,显得高贵、典雅,突出女性韵味。走进书馆,依墙蜿蜒的小小鱼池,葱郁的绿色盆栽,和女性的柔美互相映衬;而且还设置了儿童阅读区,里面有儿童图书、垫子、儿童玩具,充分满足妈妈们的特殊需要——既能安心看书,又能照顾孩子。
对于女性,书馆鼓励她们做书女( Be a literary lady ),同时提出”让脚步停留,让心行走” (Relax your feet &Free your heart !)的口号,以体现其对女性独立自主的鼓舞。
单向街书店
2006年初,供职于媒体的许知远、吴晓波、于威、覃里雯、张帆等13人每人出5万元入股,创办了“单向街书店”,在2006年首届民营书业评选中,单向街荣膺年度优秀小书店。书店的名字“单向街”取自德国着名思想家本雅明的同名着作《单向街》,而书店本身也恰如其名,长长的一个走廊,笔直明亮。书店的宗旨———WeReadTheWorld,就印在书店出版物的扉页上。
和大马路边上窗明几净、明眼可见的书店不同,单向街图书馆坐落的位置神秘指数极高,吊足了来访者的胃口。路线是这样的:从圆明园东门进,右转,经过停车场左转,再走上一段碎石路,就看到竹篱笆上方的一个箭标———“单向街图书馆”,十米长廊的篱笆栅栏、碎石子路过后,在浓荫密布下左转右拐,还在迷糊和疑惑间,单向街便赫然出现在你眼前。身临其境中,不禁会回想起杜甫七律《客至》的两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一个院落之于一个书店,就好像伍尔芙笔下一所房子之于一个女人。院子有了,沙龙主讲人呢?于威称他们能够请来华人中最出色的人来讲座,事实上他们也做到了。沙龙主讲人经常有评论家、乐评人、作家、导演、戏剧工作者,不一而足:陈丹青、梁晓声、赖声川、费大为、张亚东、洪晃、严歌苓、何力、贺延光、王水泊、王小峰、西川、田原、丁薇、张悦然、春树、郝舫……沙龙形式从诗歌朗诵到电影研讨、从新书签售到公益画展,非常丰富。
由于许知远、于威、覃里雯等创始人本身就是作家、诗人、学者、媒体主编,所以邀请一些重量级人物来并不是很难。而在国内,能像这样由私人出资办的这类高级免费沙龙还寥寥无几,不少沙龙都存在“找人无门”或水平不高的问题。谭旭峰说,其中有些作家导演平时很少出席活动,不少人就是冲着这些人来的,尤其是走在流行文化前沿的作家,他们的爱好者可能最初并不知道单向街图书馆,而通过沙龙进而成了书店的忠实消费者。慕名前来参与沙龙的人多了,单向街自然会更努力邀请更多出色的文化人前来,这是个良性循环。据介绍,每次沙龙都会有50-100人左右参加,而人气最旺的沙龙有将近200人。
雕刻时光咖啡馆
雕刻时光咖啡馆sculpting in time Café创办于1997年11月28日,那一年刚从大学毕业的庄仔和小猫刚从遥远的新疆回来,有感于新疆的时而恬静时而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致,因而蒙发了开咖啡馆,过种咖啡馆式生活的念头。
雕刻时光特色之一应当说是那成排的书架上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书籍:电影、哲学、文学、广告等等,特别是电影类的图书更是多的让人惊喜。你可以像是在图书馆坐一整天而不会有人来打搅你,要的只不过是消费一杯咖啡,而且还可以续杯,真是挺划算的。在星期一到星期五的白天里,它特别安静,你可以自由自在地看书、听音乐,许多美妙的爵士乐和轻柔的钢琴曲可以自己挑选着放。在它的室内陈设上,异常富有清雅而明静的气息,窗明几净,是跟北京其它酒吧或咖啡馆不一样的地方。她不是喧闹吵杂,而是更多带有知性的气息。不论是墙壁上的摆饰、图画,或是书架上陈列的许多好书、杂志,还有空中飘来的音乐,最重要的是来来往往的学人、艺术家、广告人等等,更增添它的生命力。
魏公村和五道口的雕刻时光在楼脚下辟一小地,开启“时光杂货铺””CAT, THE SHOP”,诞生于2002年早春时刻的杂货铺,是雕刻时光对生活理念的另一种尝试,在近乎游戏的过程中,契合着最初的理念——结合了咖啡、电影、手工艺品和大量书籍的生活型态店(LIFE STYLE SHOP) 。在这里,您可以挑选到自己所喜欢的咖啡器具,回家煮上一壶香浓的咖啡,亦可选择来自印度或尼伯尔的艺品、毯子或披肩等,点缀您的家居——从橱窗看进去,杂货铺内琳琅满目而又错落有致,流露着女主人的细心,铺内新奇的摆设吸引着来此喝咖啡的人驻足橱前,欣赏另一种美。
Friends’Cafe老友记主题店
Friends’Cafe老友记主题店也低调地藏着,在看似有点冷漠的写字楼里,这个咖啡馆就像是沙漠绿洲一样,让人感到温暖。
来这里的顾客基本都是慕名而来,且有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老友记》。熟悉《老友记》的人都知道里边那个着名的咖啡馆Central Park,而这里就是将Central Park直接搬到了现实中,难怪老友记迷们对这里如此神往。与其说这里是一个咖啡馆,不如说是一个老友记迷们聚会的俱乐部。在这里,从老板、店员到顾客,无一例外地都看过这部风靡全球的电视剧,其中有的连自己看过多少遍都记不清了。
经典的窗帘、橘黄色的大沙发、贴满剧照的墙壁……这里的每一样东西几乎都是根据电视剧里的样子定制的。据说,这里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以《老友记》为主题的咖啡馆,很多外地的老友记迷们都是从各种渠道了解后,不远千里来这里感受一下的。
曾经有个在烟台(微博)工作的克罗地亚人专程来北京找到这里,亲临其境体会剧中的场景。更有意思的是,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这里几乎变成了北京的一个旅游景点,很多来旅游的外地朋友都专程来这里寻找《老友记》的感觉。老板杜鑫告诉我们,很快这里将扩大规模,在隔壁开辟另一个空间,叫“Joey的家”,按照电视剧中Joey家的样子复制,到时候,老友记迷们就可以先在那个“家”里感受气氛,然后再来这个咖啡馆聊天。
Old Bike Cafe 老自行车咖啡馆
北京老单车咖啡馆北京老单车咖啡馆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民族大学西路,北京外国语大学东院东门北侧,是一家中英合资企业,成立于2009年5月。由英国人经营并培训其经营理念.主要经营传统英式早餐,烤土豆,牛排,批萨等传统英国家庭式西餐。同时咖啡馆也制作现磨咖啡,冰淇淋奶昔,及其他传统英式甜品.将纯正的欧式风格,餐点及服务理念带进中国市场. 咖啡馆主要面向人群为周边各高校外籍老师及学生,以及中国学生及商业人士。曾被北京电视台,Timeout,北京客,环球时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也被北京客评为“The Best Burger in Beijing”(北京最佳汉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