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西山古道沉积在历史中的遗迹(2)
歌舞香艳秋坡村 佛家有缘苛萝坨 在庞潭古道和芦潭古道旁,石佛村、秋坡村和苛萝坨村是三个因戒台寺而得名的村落。三座村落中,石佛村因村里的摩崖佛像而出名,而秋坡村与戒台寺紧邻,虽然在名气上比不过石佛村,但
歌舞香艳秋坡村 佛家有缘苛萝坨
在庞潭古道和芦潭古道旁,石佛村、秋坡村和苛萝坨村是三个因戒台寺而得名的村落。三座村落中,石佛村因村里的摩崖佛像而出名,而秋坡村与戒台寺紧邻,虽然在名气上比不过石佛村,但“赶秋坡”与“耍戒坛”却使秋坡村家喻户晓。
每年四月,戒台寺举办戒坛庙会,此时五湖四海的香客都聚集到戒台寺,他们除了听佛、求戒、许愿、还愿,也有的人纯为闲游、踏青,此时戒台寺附近的四里八乡更是热闹非凡。除了寺里举办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戒台寺之外的秋坡村亦是重要的香客落脚和娱乐的地方。各地的妓女(以歌妓为主)在戒台寺庙会期间也相聚而来,她们在秋坡村表演歌舞,为“耍戒坛”增添了热闹气氛。而四面八方的香客们也乐得欣赏妓女们香艳的歌舞,并称在戒台寺庙会期间到秋坡村“看热闹”、“赏歌舞”、“尽玩乐”为“赶秋坡”,因此“赶秋坡”的村子也就得名为秋坡村。
不过对于“秋坡村”村名的来历,我还听到过另外的传说。据说秋坡村现在村子所在位置,过去正好是戒台寺僧人的菜地,真正的“秋坡”不是指村子,而是指村子旁边108国道上的坡地。最早在这片菜地种菜的菜农姓秋,因此得名“秋坡”。同行的村民说,他们还听说村子的得名是因为以前有个乞丐到戒台寺讨生活,祈求能有一块山坡地安身,戒台寺里的僧人便将戒台寺旁的这片坡地给了他,因此当地人将这片坡地称为“求坡”,后演变成“秋坡”。秋坡村现在已经没有往昔的热闹,只剩下宁静相伴。
说起苛萝坨村更是与佛家有缘,村名也是因佛家而起。据说苛萝坨村最早叫拴马庄,因为人们前往潭柘寺进香,骑马的人将马拴在龙头山下一户姓李人家的门前,然后爬山去潭柘寺进香。于是进香的人们便称这里为“拴马庄”。后来村子又改名为李家峪,意寓为“在山谷中的李家相遇”。不过在苛萝坨村当地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的马皇后得了重病,太医都无计可施。朱元璋遂降旨遍求天下名医,马皇后的病后来被戒台寺的僧人治愈。朱元璋龙颜大悦,不仅对戒台寺进行了赏赐,还将戒台寺下的小山村李家峪改名为“苛萝坨”,因为当时全国共有五大佛教圣地,分别是潭柘寺、戒台寺、苛山、萝山和普陀山。苛山、萝山、普陀山各取一个字连起来就成了“苛萝坨”,意思是“苛萝坨”村子虽小,可是它包含三处佛教圣地。虽然这只是传说,但是可以想见古道边的村庄与佛家的缘分。
本是天涯沦落人 小桥一座为赎身
在庞潭古道旁最出名的一处古迹就是娼妓桥了。据《宛蜀杂记》记载,戒台寺庙会期间,“天下游僧毕会,商贾辐辏,其旁有地名秋坡,倾国妓女竟往逐焉,俗云赶秋坡。”明代,赶秋坡的妓女们在古道途经的苛萝坨村集资修砌了一座汉白玉石拱桥,这座桥被后人称为娼妓桥。
我寻找娼妓桥颇费了一番周折。我向村民打听娼妓桥的位置,很多人摇头表示不知道村里还有这座桥,只有一个老人说:“你要找的是不是那座古桥呀,顺着村里的小河走就能找到了。”听了老人的话我将信将疑,在老人的指点下,我找到了位于公路旁的“小河沟”,因为村里开发旅游,在小河上每隔几米就修建有一座小白石桥,望着眼前众多的石桥,我也不知道哪一座才是我要找的娼妓桥。我沿着小河,逐一辨认着小桥,在我将所有的小桥都看了一遍后,还是没有找到娼妓桥,这让我有些失望。正在我踌躇间,突然灵光一闪,我凭着感觉走向了小河北侧的两处房子构成的胡同中,刚走进胡同几步,一个写着“古桥”的石碑出现在眼前,我立刻奔了过去,一座半截的石桥展现在我的面前,“娼妓桥!”我不禁惊呼,真是“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娼妓桥建于明代初年,为三孔石拱桥,南北走向,青条石砌筑而成。娼妓桥现在仅剩半截,据桥前所立石碑记载,民国六年,爆发罕见的大洪水,将桥冲毁,现在只剩下半截桥身。残破的古桥在周围村居的包围中,愈发显出它的零落风尘。这座古桥是很普通的桥梁样式,历史给它留下的沧桑,让人不禁产生了探求它经历的好奇。我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才知道在古桥背后还隐藏着一段凄美的故事。戒台寺每年四月庙会期间,云集了各地的游僧、商人,妓女们也来凑热闹,赶庙会,并聚集在戒台寺附近的秋坡。那时真是“冠盖相望,结丽夺目,以至终行之处,一遇山瓯水曲,必有茶棚酒肆,杂以妓乐,绿树红裙,人声笙歌,如装如应,从远望之,宛然如图画云”。妓女们虽然可以在秋坡聚集,但是寺院里的僧人们不准她们从正门进入寺庙,因为世人认为妓女不干净,她们被看成是罪孽深重的人,所以她们只能从后门到寺院进香。那时妓女们主要从马鞍山与石龙山之间的山沟里,也就是现在的苛萝坨村徒步上山,经秋坡村进入戒台寺的后门。山沟里的水很大,形成一条河沟。由庞潭古道过来的香客,若遇山洪暴发,行走极为不便。因为桥在佛教中有“渡化”之意,娼妓们便在这里集资建桥,既是对香客的“善举”,又是对自己的救赎——以桥为替身,让千人踩、万人踏,求赎罪,积功德,只盼来世不再坠入娼门。而男子夜卧此桥,多生异梦。据说,在捐资的妓女当中,还包括“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故事读到这里,不禁想起最近热映的电影《金陵十三钗》,电影描写了南京十三名妓女为了保护女学生而入日军虎穴的故事,妓女们保护女学生既是守护她们的精神家园,也是她们自我救赎的方式,我想这与娼妓桥不是有着异曲同工之意吗。
娼妓桥的南侧,过了村里的公路,就是庞潭古道进山的入口。在108国道建成前,这条古道是村里与石佛村相通的唯一道路。庞潭古道过娼妓桥分为两路,一路南行从三条鱼(坡)上山前往戒台寺,一路西行到西峰寺,上南山穿过秋坡村,再至戒台寺。
圆圆传说留西峰 深深古寺寄幽思
我沿着娼妓桥前道路一路西行就到了西峰寺。西峰寺与潭柘寺、戒台寺并称西山三大名寺,而西峰寺却鲜为人知。很多人传说西峰寺曾经是陈圆圆居住过的地方,但我没有找到史料支持这种传说。不过新中国成立初期,地质部将陈圆圆居住在西四时的花园整体搬迁到西峰寺大雄宝殿的位置,所以西峰寺的上院基本可以看作陈圆圆故居花园,也许这就是西峰寺与陈圆圆的渊源吧。
据资料记载,西峰寺建于唐代,为戒台寺下院,唐、辽、金、元时期戒台寺僧人饮茶之所。元时,因寺内有胜泉涌出而改名为玉泉寺。明正统年间,大太监陶镕来到此寺,见寺破败不堪,遂出资重修,于正统三年竣工,英宗赐名为“西峰寺”。重修后的西峰寺山门外有石桥,山门内有钟鼓楼、天王殿、如来宝殿、毗卢殿、后楼、塔院等。清乾隆年间在西峰寺发生了轰动九城、震惊朝野的“西山老祖案”,西峰寺被步军统领绵恩查封,到了光绪年间寺庙荒凉破败。
西峰寺虽然不是陈圆圆居住过的地方,但是却也与一位历史名人有关,那就是恭亲王奕訢。恭亲王奕訢为清末重臣,但是他曾经被慈禧太后所猜忌,为避慈禧太后猜忌,奕訢便借养病之名到戒台寺避难。恭亲王在戒台寺一住就是十余年,他出巨资修葺了戒台寺。戒台寺的住持为了感谢恭亲王,便将下院西峰寺送给恭亲王作为死后的陵寝之地。但是恭亲王死后,朝廷赐葬于昌平的麻峪村,因此恭亲王并没有葬在西峰寺。此后,恭亲王的次子载滢在庚子之乱时避难于戒台寺,看中这里的景致。载滢死后,其子将其葬在了西峰寺,并将寺内的茶棚院改为阳宅。
我在寺内参观,在大殿后找到了载滢地宫。这是一处掩映在翠竹里的幽静之所,地宫门前的供桌上,可以看到前来祭拜的人供奉的贡品。西峰寺内的如来宝殿曾经是载滢的享殿。因为载滢葬在西峰寺,因此西峰寺的格局也有了变化,原来的天王殿成为寺院的山门,因为原山门殿为佛家三法门,而按照清代的墓制,贝勒的陵园只许有一座门,因此原来的山门废弃,而将天王殿作为了寺院的正门。
西山古道在深山中静静地穿越,记录着历史留下的信息,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