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拉升职记》受到观众热捧,实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无数人对升职的迫切渴念,与杜拉拉从不谙世事的“职场菜鸟”,到不断历练成长(成功)的经历,构成了大家解读、学习、借鉴杜拉拉升职法则的内在动力;华丽服饰、中高级轿车、高档手机、周末酒会、出境旅游等都提供了消费主义时代的高端生活样本,通过杜拉拉消费能力的不断升级,观众能够轻易做到管中窥豹,向往这一时尚生活方式并产生不断进取的工作驱动力。
其实,杜拉拉并没有什么升职秘籍。她很敬业,也很优秀,是一个完全依靠自己努力进取的年轻人。但透过她的升职,我们可以看到成功学的一些基本要素。比如,在公司,要想引起上司注意并得到最快升职,就要围绕着核心业务这棵大树来发展,杜拉拉和销售总监谈恋爱,并且让总裁对她印象深刻,客观上都是如此;再比如,只要是主管玫瑰的主意,杜拉拉绝不多嘴,认真执行,坚决维护领导的权威,取得领导的认可和支持是升职的基础。
杜拉拉的不断升职与其消费升级形成正比,最终成功的大小都指向了消费能力的高低。只有成功,才能拥有代表特定身份的品质生活。起码从表象上看,成功被消费所“成功置换”成功成为消费和抵达欲望的代名词。杜拉拉与销售总监王伟的恋情,始终受到职场规则的牵制:公司员工之间不允许谈恋爱,否则一方必须离职。杜拉拉选择了放弃,她不能舍弃自己努力拼搏获得的职位。是否可以理解为:足够的消费能力,一直都是爱情的基本支点?如果是,那爱情似乎也被消费能力消费掉了。
这条规矩本身,暗示了职场(保障消费能力)与个人幸福之间存在的冲突:要想不被淘汰,必须做足够的牺牲,遮遮掩掩地恋爱,或者像现实中有些夫妻为了工作两地分居。足够的消费能力是幸福生活的基础,但并不能保障幸福生活。不断的消费升级,可能只会产生消费疲倦,与幸福感越来越远。最终,消费蜕变为展示成功者身份的一个道具,不消费就变成有失身份的“危险事件”。农民工喝咖啡吗?喝咖啡的往往是小资,或者叫白领。农民工不喝咖啡是正常的,小资不喝咖啡就不是小资了。很多时候,消费具有身份标签的作用。
超越现有层级,向更高一级的消费迈进,构成了职场人士不断进取的原动力,升职不过是实现不断向上消费的手段。遗憾的是,现实给出了不那么圆满的答案:部分精英虽然事业有成,却也把自己修炼成了白骨精,可以比普通大众更多消费,但也有了另外一个称谓“剩女或者剩男”。生活与消费,跟爱情与金钱一样,从来都不可能对称。在消费主义大旗下,爱情更像是可怜的仆从。影片最后,杜拉拉重游泰国,寻找失落的爱情,恰到好处地与王伟重逢了。于是,失落的爱情如枯萎的泉眼再次涌出欢快的水花。这一结果,更像是出自导演的仁慈之心,现实生活中的你我怕是没有这样的好运气。
我更愿意把最后的相逢,看成是导演对成功学与消费主义的校正:消费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无论如何,人生是需要追逐幸福和理想的,可以一时放弃,最终却必须回到生活本身,回到自己的内心,方能感受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