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是在30岁的时候生的我。妈妈最好的朋友是20岁生的第一个孩子。在我还没结婚以前,妈妈的好友已经成功晋级为奶奶。所以,在我考上大学的时候,妈妈曾经很郑重地对我说:“如果有合适的,就在大学里找个男朋友吧,别像我,结婚晚,生孩子也晚。”可是,妈妈没有想到的是,晚婚这东西,虽然算不上基因,却也是会遗传的。在结婚问题上,我比她还有耐性。当我这个大龄“熟女”终于嫁做人妇,身边无数的好心人就开始教导我,早点儿要孩子,别一步晚,步步慢。其实我很喜欢小孩,每当看见一个个粉嘟嘟、肉乎乎的小宝宝,我都要多眷顾几眼。可是让我做一个大龄准妈妈,将来抚儿育女,我的心里真的有点儿怕。
我怕,怕我的身体不再年轻,承受不了生产的剧痛和考验,尽管我常常以精力旺盛自居;我怕,怕因为要孩子招致的各方面的压力,平添生活的负担,尽管我自诩不怕吃苦;我怕,怕担当不好母亲的角色,培养不了国家的栋梁,尽管我那么相信言传身教,那么深信自己的德行和品格。人在面临抉择的时候,是多么的矛盾呀!尽管我有一万个怕的理由,可是最终我还是选择要宝宝,只因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经验,相信很多母亲告诉我的那句话:“作为女人,不生养一个孩子,你的人生就不完整。”所以,为了我的完整人生,三十几岁,我要生一个宝宝。
1.三十几岁当妈妈的心理胜局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丰富,三十几岁的女人褪去了少不更事的青涩,变得淡然、从容而柔和。她们像一杯清茶,“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性格文静的更加心平气和,个性浮躁的也不会心急如焚。面对突发事件及孕期的各种不适能够从容以对,沉稳处之,对初为人母的幸福感会有更强烈的感知,对孩子的爱也更加深沉隽永,并且特别懂得用心感受养儿育女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这些特点使孩子在拥有健康体格的同时,也收获健全的人格。
曾经在多年以前,我和妈妈在一座城市的夜色中看到一对极年轻的夫妻在大庭广众之下吵架,女的抱着个不足一岁的孩子,两个人吵得情绪激动,剑拔弩张,小孩子被吓得哇哇大哭。我当时被这个场面震慑住了,让我不解的,不是他们的方言,而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非得冲动地在大街上吵架,而且还当着一个这么小的孩子的面吵。记得当时妈妈感慨了一句:“他们太年轻了,要是一对年纪大点儿的夫妻,决不会这样。”如今,从生育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我又有了一些新的诠释。对于晚育的夫妻来说,两个人经过多年的磨合,早已对双方性格有了深刻的了解。生儿育女决不是“奉子成婚”的轻率,而是他们对父亲、母亲这两个角色经过充分心理准备后的郑重选择,是对未来二三十年三口之家稳定生活模式的一种承诺,这都可以保证胎儿在妈妈平稳的情绪中孕育、成长。小宝宝的降生无疑是一个美满家庭的锦上添花,孩子出世后,初为父母可能会有些忙乱,但大龄妈妈对生活已经有了很好的把握和操控,因此她们不会被动接受太多的生活巨变,顾此失彼,而是满怀喜悦,有条不紊地让孩子融入已经成型、稳固的家庭生活中。相对而言,年轻妈妈面对孩子的诞生可能有改朝换代的错愕感:生活面貌和节奏被打乱,家庭模式需要重建,气氛需要再造,一切都在摸索中。这些变化常常使她们惊慌失措,甚至会出现妈妈、宝宝一起哇哇大哭的情形。
5.三十几岁当妈妈的教育先机
6.三十几岁当妈妈——迟来的分离
在33岁生了女儿之后,我常常喜欢作这样的计算:当我50岁的时候,女儿只有17岁,还没有迈进大学的门槛,如果她上了本科,又读了研究生,那么我60岁的时候,她恐怕才刚刚工作。看着周围有的同事四十几岁正年富力强,而孩子已经读完大学准备单飞,那份潇洒和自由真叫我羡慕。可是,我的妈妈却说:“我现在一点儿都不羡慕早要孩子的人。我觉得你这个年纪要孩子正好,30岁以前该玩的都玩了,该拼搏的也拼了。现在要孩子,等你五六十岁的时候,孩子还待在你身边。”妈妈的话令我愕然。细细想想,渐渐领悟到妈妈话中的那层深意。就像幼小的婴孩害怕与母亲的分离一样,做妈妈的,虽然在道理上懂得当孩子成年之后,让孩子独立的意义,但在心理和情感上,又何尝愿意与自己的宝贝分开呢?而当年华流逝,疾病来袭,内心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与日俱增,心灵深处对子女的想念和依恋就会更加强烈。就像我的妈妈说的那样,当你40岁的时候,你年富力强,没有病痛,不觉得有什么,而当你五六十岁,变得老弱,你才更想孩子在你身边。尽管子女与父母朝夕相处,靠爹妈养活的时间都那么多,但是这个时间段存在于父母生命的哪个阶段,对父母的心理影响大不相同。恐怕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个中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