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别
由于制作水准实在相距甚远,也许没有人真的将《杜拉拉升职记》与《穿普拉达的女王》相提并论,但由于两部电影都是围绕一个职场“灰姑娘”的工作与爱情故事展开,还是可以从商业电影所迎合的受众心理中,折射出一些在东西方语境下的性别话题。
在叙事结构的设计上,《穿普拉达的女王》是以职场“灰姑娘”与女魔头上司的交锋为主线,“灰姑娘”与男友的爱情纠纷以及与一个职场浪子的一夜情为辅线,其套路也无非是好莱坞轻喜剧的亲民路线,误入时尚圈而失去自我,最后脱离名利场又找回幸福。但《欲望都市》的导演大卫·弗兰克将这些俗套的桥段编织得还算自然,每个人物都独立丰满,并不觉得矫情。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片段是,灰姑娘在女魔头家里不小心发现了上司的家庭纠纷,镜头语言点到为止,虽然影射了“女强人”私人生活的不和谐,但丝毫没有男性视角的嘲讽,反而恰到好处地展示了一个权威女性的坚韧与隐忍。另外,“灰姑娘”在与那位风流倜傥的职场浪子一夜情之后,因为种种原因幡然悔悟,决定重回男友身旁,作为一夜情的诱导方,那位男性当事人的眼神尽管略显失落,还是充满祝福,也算是熟谙拈花惹草之术,并恪守逢场作戏之道。
而在《杜拉拉升职记》里,整个故事几乎就是一个错进错出的三角恋,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男销售总监,与尖酸刻薄、任性偏执的行政部女上司,再加上外表柔弱、实则要强的杜拉拉,前两者因为性格冲突而终,后两者因为逢场作戏而始。两段恋情都被导演刻意置于一个完全禁止任何办公室恋情的封闭环境下处理,有点令人啼笑皆非。我在看到杜拉拉与男总监一夜情之后不久,即被调任后者的贴身秘书时,差一点脱口而出:这算潜规则么?
和《穿普拉达女王》里的一夜情相比,这个一脸莫名其妙的傲慢的男总监,对比其事前的假装羞涩和事后的故作冷漠,怎么看,都怎么让人觉得,杜拉拉不过是他轻车熟路拈来的一只廉价猎物。而性格直爽的女上司,试图挽回与男总监的关系未果,最终又为了这位总监的前途而主动放弃工作,最后干脆从导演的叙事路线里消失,也不免让人揣度,在导演的潜台词里:如果不能像杜拉拉一样聪明地平衡好事业与男人的微妙关系,结果无一例外,就是出局。
在《穿普拉达的女王》里,男性始终都是配角,甚至那位自以为占了便宜的帅哥,到头来也不过是“灰姑娘”一次任性所偷吃的甜点。而到了《杜拉拉升职记》里,“灰姑娘”和“女魔头”居然都成了一个自私、懦弱、滥情的男人进退自如的正餐?剧中多处着重描写众多女职员在灯红酒绿的公司酒会上,对历位男性高管眼神暧昧的窃窃私语,实在让人反胃。
当故事结尾时,我们看到《穿普拉达的女王》里的灰姑娘重新选择了一份普通、低调的工作,并重新回到憨厚、朴实的男友身边时,尽管知道是俗套的大团圆,还是会会心一笑,相信他们会有简单美好的爱情和前途。但在《杜拉拉升职记》的结尾,导演复制了《甜蜜蜜》的桥段,让已然是新版“女魔头”的杜拉拉和已经离职的前销售总监,在异国他乡重新拥吻时,除了觉得莫名其妙,一点都不知道他们牵强的幸福在哪里。
在当下这个生活成本膨胀到连个体独立甚至个体自由都难以保障的社会里,个人权利与意志的张扬又从何谈起。在外部环境的逼仄下,家庭关系几乎被彻底压缩成工具组合,即男女双方根据彼此的谋生技能与社会资源优化重组,结成抗风险能力最大的利益共同体。很显然在这种博弈关系下,传统文化的“男主外”思想给予了男性主体更大的角色压力。所谓“剩女”的讽喻也好,“女强人”的吊诡也罢,无非都是被男性话语权放大的普遍性焦虑。从这个角度来说,单纯探讨女权或者男权的意义或许不大。只有在一个健全的社会里,个体尊严乃至性别尊严,才有立论的可能。所以我们最后看到:对女性充满敬意、甚至带有女性视角的《穿普拉达的女王》,是一部男性导演的电影;而主动迎合男性价值观的《杜拉拉升职记》,却是一部女性导演的作品。
|